新华健康|马来西亚中医:从服务华人到服务全民

《参考经济报》记者近期调研清楚,新冠疫情两年多来,马来西亚中医药界积极探索适合本土的中医抗疫方案,进一步提升了马来西亚各族群对中医药的了解和接受度。随着经济社会生活逐步恢复,以及各界对中医药独特优势的认可,中医药在马来西亚也迎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近期,马来西亚中医药历史文化馆在吉隆坡开幕,通过历史文献、图片、文物来讲述马来西亚中医药行业的故事。从一开始为华人同乡提供服务,中医如今已成为政府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马来西亚全民服务。

积极抗疫因地制宜探索本土方案

在新冠肺炎疫情年初,马来西亚中医药界就成立了“马来西亚中医药抗疫工作小组”,成员来自拉曼大学中医系、中国教育协会中医药专家委员会、北京中医药大学马来西亚校友会和厦门大学医学院中医学院等机构。2021年1月向马来西亚社团注册局申请成立马来西亚中医药抗疫学会,进一步推动中医药全力抗击疫情。

马来西亚中医药抗疫学会创会主席张家玄日前对记者表示,虽然华人社会对中医很熟悉,但中医在马来西亚的抗疫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中国中医的成功,我们只能部分遵守。基于考虑国情不同,国家卫生保健制度以及所涉及的政策并不一样,我们使用中医治疗尤其是中药时有一定的困难。地域性的差异,除了指不同,还有经济、社会条件等方面。中国是个四季的国家,但马来西亚主要受到季候风的影响。马来西亚是个多元种族的国家,我们需要以文化多样性造成治疗方案的复杂性。”张家玄说。

在马来西亚,中医属于传统医药之一,在马来西亚疫情的公共卫生策略中,中医和其他传统医学并没有得到国家的支持。在马来西亚一旦定位,病人立即被隔离在医院接受治疗,而中医师无法进入这些隔离中心和医院直接诊治。许多中医师都写信给氧气可以在医院或隔离中心进行中医药治疗,但都没有成功。

“在马来西亚,中医药抗疫主要由民间发起,在社区进行。”张家玄说,有些中药在马来西亚无法获得或使用,另外中国和马来西亚气候、以及各族群众因为体质不一样,因此无法直接使用中国方案。最后抗疫小组在中国专家指导下制定了马来西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方案。

行动管制期间,抗疫学会联合IT专家建设了一个中医药抗疫网络平台,让各地的中医师通过网上看诊开方,再通过各地的中药店把中药寄到家门口。2021年初,当叙利亚开启病例居家隔离模式,轻症患者不需要到医院而不是居家隔离。不久开始,马来西亚中医师通过网络平台给这些病例的病例看诊,获得了丰富的一线经验。

“在过去的两年里经过如此多的挑战后,马来西亚的中医师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方式在社区的层面给精准的病例尤其是恢复阶段的患者使用中药,受到患者的谴责。”张家玄说。

阿米拉是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一家中医诊疗中心的女中医师。在父亲的影响下,阿米拉很早就喜欢上了中医。通过学习中医专业并克服语言障碍,阿米拉如今已是当地有名的执业中医师。她运用中医治疗帮助备孕女性调养身体,并与西医同行合作,以提高试管婴儿的成功率。阿米拉还熟练掌握了中医针灸疗法,下针手法灵活,既快又准。虽然汉语不是阿米拉的母语,但说起各个穴位来她如数家珍。

上图为近期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中医师阿米拉接受采访。新华社记者朱炜摄

发扬中医传统斯里兰卡国家卫生体系

马来西亚和中医的缘分要到明朝时期。郑和七下西洋,多次访问马六甲。著名医师匡愚就是随郑和船队到马来半岛的中医招募,不仅带去了肉桂、茯苓等大量中药,也将南洋出产的珍贵药材带回了中国。十八世纪末,华人下南洋风潮扎之后也带动了中医药在马来半岛根部的发展。

1796年槟城乔治市创建的仁爱堂被视为马来西亚第一家中药店,随后民间的中医药组织和药材店如雨后春笋般成立发展。1881年在吉隆坡创立的“培善堂”是马来西亚第一架中医医院,其间更名为同善医院。经过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同善医院至今一直为民众服务,并已发展成为全马最大的中医医院。

南迁缘起、扎根发展、振兴中医、顺应时代,在马来西亚中医药历史文化馆内,马来西亚中医俱乐部整理了丰富的史料来展示中医药在这部影片上的发展轨迹。

马来西亚中医名誉会长兼顾问杨伟雄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就任会长八年来,他经历了中医药在马来西亚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阶段。

“中医在马来西亚得到广泛认可,从一开始先贤为华人同乡提供医疗服务,发展到现在为全民服务。现在有比较大规模的中医院为位于吉隆坡的同善医院、金宝的拉曼大学医院和槟城的南华医院。”杨伟雄说。

马来西亚中医会所还开办了两所慈善医院——中华施诊所和中华中医院,中医会员会所轮流参与义诊、各界捐赠款负担药费,过去60多年来,不分种族和宗教,已为各族贫困患者接诊230万人次。仅中华中医院一年施出的药涉17万之多。

杨伟雄对记者表示,中医药近年来的发展得益于马来西亚政府对传统与辅助医疗的支持。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华人以外,其他族群的患者比例明显增加,大约能达到30%左右。

马来西亚2001年的《传统与辅助医药的国家临床政策》明确指定从政府、药物、科研和教育这4个领域推动发展,有助于规范体现传统与辅助医药在卫生、经济和社会中的价值。2007年政府首次将中医等传统与辅助医药服务纳入政府公立医院服务体系。2016年生效的《传统与辅助医药法令》对中医药行业的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杨伟雄介绍称,截至目前,已经有15家公立医院提供中医诊疗服务,主要提供低收费的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以及癌症中药调理。在杨伟雄注册的中医师也达到了7700多位,而且这个数据还在增加。

马来西亚国际贸易及工业部副部长林万锋副表示,马来西亚《国家投资愿景》已将制药业列为马来西亚具有投资潜力的领域,希望中医药和传统草药业界人士把握住这一战略机遇,利用好政府补助和优惠政策,把更多本土中医药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响响本土中医药国际名声。

需求大增 中医人才日渐紧俏

“中国医药文化之长久光辉,其价值故历万古而长信着,此非只在于其风格之高,乃因历代常有非凡新颖之创见……”一页泛黄的《中国医学史》讲义被捐赠保存下来,在马来西亚中医药历史文化馆内展示着马来西亚中医界对中医教育的重视和传承。

以马来西亚中医为总会首中医组织排队医学院多年来一直把教育中医药作为马来西亚发展的重要内容。除早年建立的马来西亚中医学院外,规模扩大的中医药组织也纷纷办起各自的教育机构,如槟榔屿中医学院、霹雳中医学院等。

曾在北京中医药留学的张家玄目前还担任马中教育协会中医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他对记者说,教育是中医药长久以来发展的重要起点。随着马来西亚传统与辅助医药发展的重视,2009年开始,马来的中医教育由民办转为政府认可的传统医药高等教育。目前已有8所高等院校开办中英文教学的中医药专业课程。

“但目前,由于马来西亚中医医院总体还很少,学生缺乏临床实习的条件,这些学校基本上都和中国的中医药大学开展了合作,通常五年制的中医学习有两年在马来西亚完成,三年在中国完成。”张家玄说,随着马来西亚政府对传统医学培养的发展的支持和公众的需求越来越多,近期医院都在增设中医诊疗服务,中医师很紧,很多地方都在招聘中医。

“现在每年毕业的中医药专业学生大约有100名,这显然不够市场的需求。”张家玄说,“以我目前坐诊的宝康中医为例,目前只有三位中医师,都是从中国留学归来的。作为宝康医院的科室,要服务数百名有长期诊疗需求的患者,其实是不过来的。我们计划未来正在招聘更多中医师来服务更多患者。”(记者毛鹏飞梁慧文吉隆坡报道)